12月10日,冰城+、ZAKER哈爾濱等平臺關注報道了《跟著“神十四”天上走一遭 “東農豆252”回來了》一事,引起許多讀者和網友的興趣。記者從東北農業大學了解到,其實除了大豆以外,東北農大的水稻“東富138”也參與了這次飛天,一起來了解下吧。
“東富138”是東北農業大學鄒德堂教授團隊以龍粳29為母本,東農8005為父本,歷時10年,經系譜方法選育而成。該品種具有高產、出米率高、抗逆性強的特點,綜合表現突出,達到國家《優質稻谷》二級標準。2021年7月,黑龍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?!皷|富138”適于黑龍江省第三積溫帶早熟組插秧種植,近兩年累計推廣超過30萬畝,增產水稻超過1.2萬噸,新增經濟效益超過3000萬元。

已經卓有成效的推廣品種,為什么還要“出差太空”?據了解,黑龍江省第三積溫帶的水稻品種具有高產、穩產的特點,但米粒長寬比小、食味品質稍差,成為優質米發展的制約因素。星空浩瀚無垠,探索永無止境。輻射誘變是改良作物質量性狀的有效方法,具有突變頻率高、性狀穩定快、育種年限短等特點,適合針對粒型、香味等質量性狀的改良。應用輻射誘變“東富138”,在其突變后代中選擇,可以快速得到長粒、香型、食味值高的純合穩定后代,應用于農業生產;優異性狀的出現也有助于新基因的發掘和利用,為寒地粳稻分子育種提供優異基因資源。
據介紹,這次太空之旅,是基于該校與甘南縣多年的校地合作。自2020年以來,學校開創性建立“基地+中心+產業聯盟”新型校地合作共建模式,水稻育種團隊在當地建立水稻選育基地,幫助選育出適宜當地種植的水稻品種。特別是,基于學校與北京市(甘南)雙河農場的合作基礎,共建我省首批產業技術研究院之一“寒地特色粳稻產業技術研究院”,為我省農業振興和鄉村振興持續提供科技支撐。
為選育適合黑龍江省不同積溫帶種質的水稻新品種,在鄒德堂教授的帶領下,團隊創新生態育種方法,在省內外建立了育種基地5個,面積達到600余畝。近5年來,累計審定香型、糯稻、軟米和普通稻等4種類型水稻新品種57個,適宜在黑龍江省第一至第四積溫帶種植,占我省水稻種植區的90%以上。近3年來,品種轉化5個,推廣面積3000萬畝。為解決我省晚熟稻區抗性問題、早熟稻區產量和優質化問題,在耐冷、耐鹽堿、高產優質和香稻育種等方面,創建了突變體材料5000余份,通過基因編輯材料2000余份,獲得我省香型等位基因2個,為高效開展水稻育種工作奠定了豐富的材料基礎。
目前,團隊每年田間世代材料累計達30000份,科研潛力巨大。通過學校社會合作與成果轉化中心(新農村發展研究院)的積極推動,與哈爾濱、綏化、牡丹江、佳木斯等地市建立了緊密的校地、校企合作關系及長期的品種示范推廣鏈,為當地優質水稻產業發展奠定了科技基礎。
未來,東北農業大學水稻遺傳團隊將錨定優質水稻培育方向,以航天搭載獲得的突變體為中間體,開展大面積的抗性鑒定、產量鑒定和品質鑒定,力爭獲得可穩定遺傳且區域適應性強的材料,直接用于品種改良和品種繁育,產出更多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突破性品種。